為了弘揚孝道,弘揚傳統文化,最近,安徽省六安市便以二十四孝故事為題材製作了一批街頭公益廣告,引發了爭議。而且最讓人難以接受的,和魯迅先生反感的一樣,都是那個叫“郭巨埋兒”的故事。有市民說,行孝道,就要埋葬掉自己的孩子的做法,光是想一想,就覺得“瘮得慌”。(10月26日新華網)
  客觀而言,“二十四孝”雖是中華民族傳統孝道文化集大成者,但很多內容已與現時代脫節,有些更是不符合新社會的新要求,尤其像“埋兒奉母”,其畫面感確讓人心裡“瘮得慌”,不僅悖逆現代人的道德倫理,更涉嫌違法犯罪。但對於這樣的廣告牌,我們還是應多些理性解讀,不必反應過度。
  這裡面首先有一個對“二十四孝”的認識問題。應該說,“二十四孝”作為一個自成體系的孝道文化整體,早已深入人心。儘管盡孝內容和形式與當下行孝大有不同,但兩者體現的孝道核心內容卻是一脈相承的,並沒有改變,因而不該隨意割裂和對立。如果因為其中某些內容不合時宜就刻意迴避,甚至減少塊數,反而破壞了古代孝道文化的完整性,讓人有突兀之感。
  而且,公益廣告之本在於宣傳“公益”,其本身也是個知識普及過程。用“故事”形式全面客觀地圖解二十四孝,不僅能讓市民知道古人如何盡孝,也因盡孝以悲劇方式極端呈現,更能觸碰人們內心的向善神經,教人領會“孝”的精髓。對道德範疇的提醒和倡導,顯然有利於孝道意識的強化。可以說,“廣而告之”是弘揚孝道,是以看促思,絕非攛掇市民去刻意模仿。
  對於“郭巨埋兒”,別說魯迅反對,現代文明人都反對。但反對的絕不是盡孝,而是反對像“父母在不遠游”一類的愚孝。如果說心裡“瘮得慌”表明人們有分辨精華與糟粕的能力,那我們就該充分認識“埋兒奉母”中的“好人有好報”思想,而不是將“髒水與嬰兒一起倒掉”。這在當下,依然有很強的現實引導意義。比如現實之中常常出現的諸如因貧致“老人自殺”等極端案例,我們無需“埋兒奉母”,但地下出“黃金”畢竟只是一種現世諷喻。到底該如何找到兩全其美的辦法?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命題。
  記得魯迅對《紅樓夢》有個經典評價:易學家看到經,道學家看到淫。在筆者眼裡,“二十四孝”廣告牌上只寫了四個大字:努力盡孝。但既然有人心裡“瘮得慌”,那不妨做些補救。既然新版“二十四孝”標準早在2012年8月就發佈了,那不妨再增加一塊“二十四孝”廣告牌,讓人們在對比中懂得善待親情,努力盡孝,做真實的自己。
  文/晴川
  
  (辣味時評,一掃就行!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!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!)  (原標題:對“埋兒奉母”廣告不必反應過度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d31iddl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