紅網長沙9月10日訊(滾動新聞記者 王聃)今天是2014年9月10日,第30個教師節。其實無需到今天,早已沸沸揚揚的新聞就足以提醒致敬的逼近。一項調查結果顯示,81.88%的人沒有小學老師的聯繫電話,38%的人沒有中學老師的聯繫電話,33.63%的人沒有大學老師的電話。67%的人偶爾聯繫老師,24.39%的人從沒有聯繫老師。
  只有六成的人偶爾聯繫老師,而近三成的人從未和老師聯繫。在教師節里讀著這樣一條消息,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五味雜陳。假如教師節的熱鬧,映襯出的只是日常師生關係的淡漠,甚至是學生和老師少有往來的結論,那麼教師節越喧囂,那麼它可能就越落寞。無論如何,這終究是一種無法接受的事實:當這邊在教師節里抒情和感謝,那邊卻是最基本日常師生聯繫的不存。
  一次調查,有局限性。高歌猛進的年代里,與他人“失聯”亦常有發生,但把“畢業後關係”作為一個觀察的切口,就輕易地可看到衝突。作為常識,教師是相對穩定的職業,少有職業間大的流動,就算畢業,學生重新找到老師也不屬難事。況且,聯繫更是主動的作為,所以,不聯繫對應的更是心理渴望值的不夠。一個社會快節奏的說辭,遠不能解釋聯繫較少的現象。
  到底是什麼讓老師成為熟悉的陌生人,抑或是讓師生擦肩而過?不得不說,需要打量到的是更多深刻的東西。譬如,知識改變命運的概率在降低,學生對於老師曾經的尊敬和崇拜感亦會同步降低;再譬如,於一些高校,研究生培養奉行的是放羊式的教育,當一個學生在校內都難於見到導師,又怎能奢望他們在畢業後主動去聯繫導師?凡此種種,皆不難一一尋得和推測。
  教師節里,師生間的關係,顯然不是唯一值得說道的事情。可當它呈現出和預期相悖的結論,不免令人失落。我不想“微言大義”,但教師節理當充滿問候的底色。本報的新聞呼籲,在今天,你不妨去看看是否存有老師的電話,或者是親口向老師問一聲好。是的,在社會性的冷漠因素外,要從公共的致敬里獲得更多的洗禮,亦能作為,它有時需要的只是一次尋找,與按下通話鍵。  (原標題:勿讓老師成為熟悉的陌生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d31iddl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